Arista在ECOC有个报告,聊了800G、1.6T/3.2T光模块的路线图
数据中心交换芯片的演变趋势如下,基本上处于每两年翻一番的快速增长,25.6T交换芯片用7nm工艺,51.2T则需要选择5nm工艺节点,预计2025年3nm工艺节点可实现,并支持交换芯片能实现102.4T的容量。
对光口而言,25.6T光模块用64个400G光模块,这已经在2021年实现。预计明年用64个800G模块,8x100G方案,支持交换机升级到51.2T
对于102.T的交换容量,则需要1.6T光模块,光口每波长速率需要达到200G,预计2025年可进入产业化节点。
单通道100G,是个大节点,可支持400G和800G光模块的落地,有机会做16x100G的1.6T方案,但Arista认为8x200G的1.6T才具有产业价值。
当前来讲,就是800G即将产业化的临界点。
800G的光模块以2x400G方案为主
LC、2xLC、MPO和2xMPO的示意图在OSFP MSA中有给出。
OSFP-XD的MSA在2022年9月份有一个草案,回头我把pdf文档上传到咱们菲魅APP上。MSA第13页引用了Lightcounting的一个图,Top5的云厂商的以太网光模块市场趋势,800G光模块是下一个以太网光模块的主流产品。
针对1.6T的路线图,有几个表,咱们做个笔记
1.6T光模块,基于16x100G的OSFP-XD1600方案,目标是2024年推动产业链处于技术成熟的节点。基于8x200G的OSFP1600则在2026年成熟
800G、1.6T、3.2T,用热插拔模块外形,功耗是一个待解决的巨大难题,
下图蓝色是以太网模块,橙色是相干模块,模块功耗曲线如下
换算一下,基本具备单位bit转换功能降低的趋势。
按照功耗来划分,不同方案可选择的光模块外形如下
对于相干1.6T ZR,由于功耗太大,无法选择QDD这种小封装,对比一下这几个模块外形大小
Arista预测2025年会具备单波200G的产业部署能力,1.6T基于此可具备单位功耗与成本的优势。有可能热插拔与CPO的竞争中,1.6T依然可以选择热插拔,并支持交换机升级到102.T,避免采用产业链不熟悉的CPO封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