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模块里的无源光学器件常用的有透镜、MUX/DeMUX合分波器件、隔离器等等
今天把另外两个写一下。
先说模块里的合分波技术。
400G FR4,100G CWDM4,800G 2FR4的单模以太网光模块需要的波长复用技术,四个波长,1271/1291/1311/1331,很常见。
多模光模块的SWDM,850/880/910/940nm的VCSEL,现在也在用。
多模模块的bidi,850/910nm的VCSEL,等等,也用的不少。
PON ONU的两个波长,1270/1577, 1310/1490,等等
5G前传的bidi,1271/1331两个波长
combo OLT的1490/1577/1310/1270四个波长
50G PON 的1310/1342 上下行波长
....
这些需要不同波长在发射端集合起来,MUX,波分复用,在接收端分离开来,DeMUX,波长解复用。
通常情况下,MUX的逆向设计就是DeMUX,但也有极为罕见的不能逆向的情况。
光的波长不同,人的感知看起来就是颜色不同,红橙黄绿青蓝紫就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而已。
所以,把不同波长的光分开,光模块里叫做DeMUX,在另一些应用的角度也叫色散。叫法不同而已。
光模块中的MUX、DeMUX,用的最多的就是光栅的原理,PON的小角度滤波片,45°滤波片,Z Block,等等都是用的这个原理,只是用法不同而已。
光的高频电磁波,遇到折射率突变会有反射和折射的现象
设计一组光栅,反射和透射是具有波长相关性,原因在于如果光栅周期是半波长的整数倍,反射的光和原入射光的就是半波长+半波长,刚好是一个整波长,实现了光的干涉叠加增强
常说的滤波片的镀膜,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实现反射和透射的波长相关选择的。
Z Block前端的那个滤波片,才是真正“选择”波长的,后面的Block的Z型仅仅用来约束光的路径的。
ZBlock很难做的特别小,也是因为滤波片很厚,用很多层且每层的厚度是有约束的。
利用这个原理,DBR的窄线宽激光器里有一个啁啾光栅,在光纤通信里的啁啾补偿光栅,DFB中的谐振光栅,都是利用的光栅的反射特性。
在光模块里的MUX、DeMUX还有一个常用的器件叫AWG,阵列波导光栅,这个光栅还叫做衍射光栅。
光在遇到“小孔”“狭缝”时候,光不再沿着直线传输,而会发散,形成衍射条纹。
“小孔”“狭缝”的关键是要“小”,非常非常小,光就会发散。
咱们的激光器提到的发散角,也会用到衍射这个词,波导越小,衍射强度越大,发散角越大。
25G DFB的发散角比10G DFB要大一些,原因在于25G的波导要收窄降低结电容,波导近场光斑太小,所以发散角变大。
100G EML前端有个锥形放大的结构,就是扩大波导尺寸来降低衍射降低,降低发散角。
把光栅设计的某个视角很小很小的时候,可以具有衍射功能。
比如AWG的光栅出来的衍射,多束光出来后发散并发生干涉,产生色散
光栅等效狭缝具有“波长分离”特性,色散。
AWG或者反射式的凹面光栅,这些都是具有衍射特性的光栅。还经常提到一个词“中阶梯”光栅,这个阶梯就是说咱们的狭缝大-中-小的意思。
基于MZ级联的合分波,其实就是阵列位2的AWG
ROADM中会用到WSS波长选择开关,衍射光栅用来分离波长,MEMS或者LCOS用来控制不同波长的光的路径。
激光雷达,也会用到衍射透镜DOE,这个不用分离波长,用的是衍射及相控光栅的原理,相控阵列可以实现方向控制,衍射可以实现光的发散也就是漫射
相控阵雷达的相控,也可以用阵列光栅来实现,利用衍射+光栅的特点实现光路方向的控制。
在硅光集成方案的FR4,也有用到衍射光栅的厂家,除了分离波长,还有定向的作用,硅光的垂直耦合光栅的最大耦合效率的角度与波长相关,采用衍射光栅配合耦合光栅,实现波长与定向的双重特性
再来区别一个原理,DFB里有光栅,但没有利用光栅的衍射特性,只是用了反射来制作微型谐振腔,实现“单”纵模输出。而波导结构,RWG/BH等等,实现“单”横模输出,横模结构的大小与衍射强度有关。
DFB的衍射和光栅的作用各自分开了。刚才提到的衍射和光栅是一体的,利用光栅的“狭缝”实现的衍射。
微环用于合分波,也是与谐振及非谐振波长的通道有关,利用多个微环的级联实现合分波设计。
偏振棱镜用于波分复用,但是这个结构用于发射端很容易,用于接收端则难度较大。
PBS棱镜与偏振相关,如果我们已知光的偏振,且能控制偏振态,通过不同的波长设计成不同的偏振态输出,这样就具备了基于偏振棱镜实现的波长复用。
关键就在于,波长和偏振是两个维度的事情
同一个波长,偏振可以是任意的,对于激光器而言,要知道输出偏振,要能改变偏振,通过人力设计让波长与偏振有关联性,在通过偏振态的不同反射与透镜的PBS棱镜实现波长的分离和集合。
为什么说发射端用PBS很方便,是因为激光器是自己的,偏振态可控,而接收端用这种方案是不能提前知道接收的信号的偏振情况,需要两个偏振都能与波长挂钩,且都能接收,非常复杂。产业在基于PBS情况下用在Rx侧的很少,原因就是太复杂的话,就会倾向于选择简易方案
对偏振进行控制的,还有隔离器
隔离器的核心是法拉第片,具有磁致旋光(偏振态)的特性,那么需要磁场的控制,偏振的控制。
隔离器前端的激光器偏振,通常是已知的,再用偏振片来固定好入射偏振,之后旋转的偏振态也是咱们控制的,将输出偏振片调到这个角度即可。
对于反射回来的杂乱信号,偏振乱的,进不来,被偏振片挡住了。有一部分偏振进来了,也被反向旋转了,出不去。
这就是隔离器。
磁场的控制,通常需要外力来给,法拉第片在自然无外界磁场状态下,磁畴是乱的,旋光就不可控了。
可以通过磁化法拉第片,产生内磁,但是这种磁性的保持很难,咱的很多磁性门禁卡,容易被更大的磁场消磁。
更多的是给法拉第片提供一个“永磁体”,避免隔离器失效。
我们给永磁的目的是加磁场方向的控制,不同厂家选择的块状、片状、环状,本质上是可以迁就内部结构来选择的,重点是给法拉第加磁。
抛砖引玉,略写几句,更详细的内容可关注【菲魅通信】2024年度光通基础主题及时间表,可详询我同事181405176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