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呢,闲聊几句天
AI市场很强劲,光模块作为一个行业配件,水涨船高,各个分析机构都在不断的推高市场预期,认为市场增速比预期的要更大一些。
我是一个理工科做技术的,对行业的感受有着一种既在其中又在其外的神奇角度。明天聊完硅光这个技术呢,基于AI大算力的这个系列就结束了。
行业的技术人员,是不需要做产业趋势预判,但又需要知道产业趋势下的技术变化。
那么,趋势这个事儿呢,略写几句居安思危的话吧。
我们的2024年,用于AI的以太网光模块市场年增长率约60%,2025年依然能保持这个增长,但市场终归会有回落的。
这个回落具体在什么时间,是咱们光模块的上下游产业链、专业的市场分析公司,也都无法给出的。
风险不在于是否回落,而在于具体时间无法预测。
我们总是期待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一个结论,可历史的规律就在于无人能给出结论
Lightcounting算是咱这个小行业最专业的分析机构,对于市场预测,站在2024年的年初(虚线)和年中(实线),对于2024、2025这两年的预测,就已然有了很大区别。
我们把视野放宽一些,行业的变化,振荡,是正常现象。
虽然身在其中,对于这种振荡有着更刻骨的体会。
行业上升期,有订单的小伙伴意气风发两脚生风嘴角上扬,没有订单的小伙伴看着明星企业各种羡慕且暗自神伤。
行业下滑期降薪、失业、各种办公室人际关系的磋磨....
但不得不承认,这就是个规律
这种情绪会比市场看起来的变化会更为剧烈,就是俗称的杠杆效应,多米诺骨牌效应,或者我给它起个名字,驰豫振荡效应。
因为我们是站在当下来做后期的规划,这里边有一个“滞后”,有“延时”,驰豫振荡就是电信号进来到光信号出去,里边有一个延时,这个延时会引起振荡,破坏咱们的信号质量。
要不要买设备预备扩产是需要现在做决定,并花钱的。而做出来的产品能不能拿到订单,能不能挣到钱,是未来才能知道的。
技术方案选择哪一个?需要现在决定,选择后到完成产品设计,客户认证,收到钱,这是天天熟悉的项目管理的“schedule”表,一个项目周期是需要时间的。输入与输出有“时延”
这种效果在行业全局聚焦在一个点时会产生杠杆效应
一个英伟达买光模块,可面临的是产业无数的公司,光模块制造厂,引擎封装厂、模块外壳厂,激光器芯片厂,DSP厂,光纤阵列FAU厂,胶水厂......
如果所有的目光都聚焦,上升期都在拼命备货抢物料,无数的钱都先花出去,市场略有波动,没有挣到想象中的订单额度,.......
这种故事在行业老年人眼里,司空见惯,不稀奇。
我们把视野拉宽一下,时间轴回到三十年前,1995年年增速的描述是这样的“一个季度翻一番”,1996年的年增速超过150%
投资看到了行业增长,不断加码,投资过热,在行业略有动荡时,引起产业剧烈下滑
当时的互联网,新鲜词,对于通信流量的增加是无数人发现上网开拓了一个新世界,有人用互联网提高生产力,有人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
后期整个产业处在有振荡,但幅度可控的范围内,避免了2001年的那个惨烈
当年“惨烈”,惨到什么程度?初创公司有三分之二倒闭,大公司虽然公司还在,但业务缩水,大规模裁员,有些公司会裁掉三分之二的员工。
惨烈的原因在于,既然有巨大的增长,必然有剧烈的下滑,在杠杆的加持下,出现大幅度产业市场振荡。
我有很多技术案例提到华为/海思。2001年,行业都知道的一篇文,叫做《华为的冬天》,讲的就是如何在行业下滑期让公司活下来。说的就是这段时间的事儿。
犹如今天的AI,历史好像在重演,但现如今应该不会有当年的惨烈。
居安思危吧
纯闲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