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CB,是多层线路压合而成,可以通过更多层的设计来实现更复杂的电信号的连接
但传统工艺,芯片、电阻、电容等等,只能贴在顶层和底层
整体元器件的布局空间是个很让人头疼的事儿。
而且,更高速的模块,比如400G,现在的通道数还多了,以前也许是4通道,现在的8*50G,那就得预备着8个通道,光学器件多,也要空间,电芯片也多了,也要空间,速率提高了,还得增加个DSP啥的,还想从以前的光和电的空间里再压榨一下
可光模块的结构总体有限,不会因为你想要空间,就给扩大的,光模块的趋势是越来越小,越来越小
光学,想办法一摞摞的开发纵向叠加,或者用硅光集成多个功能,降低布局压力。
电芯片,同样的,也从带封装芯片到无封装的Die,COB了一部分,还是不够。
旭创提出的子母板的设计,用导电异方胶做高密度的高度芯片堆叠。用这个的最大好处是,焊盘的密度更高一些。
在多层柔性板,做表面芯片贴装和电路设计,且让柔性板弯曲,呈现一定的高度,用来给底部的PCB留出空间来。
或者,直接用引线框来做更高密度的芯片贴装,在需要子板的空间,把电连接的焊接引脚高密度四面分布
贴装引线框,通过过孔来做信号的上下连接,就是常规的PCB多层工艺即可,当然用贵一点的陶瓷高频板或者硅基板更好。
引线框,既起到高度支撑作用,中间预留出主板的芯片位置,又起到纵向电连接的作用,和子板焊接即可。
这样等于扩充了电芯片的布局空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