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7T249 硅光芯片与光纤的耦合方式

更新时间:2021-09-06 09:09:27 阅读量:1374

聊硅光,其中一个很小的议题就是硅光集成的芯片和光纤的耦合方式,耦合精度高,时间长,损耗大,对生产来说一直比较纠结。

写过很多,在《光模块技术分析》里是按照立体图来解析的,

今天再做个侧剖图,汇总一下,损耗大,耦合精度高,主要是因为单模光纤的波导直径较大,原因是芯和包层的材料基本相同,折射率差异很小。Y7T102 第一根光纤的诞生


1.jpg


可但是,硅如果要约束成单模,由于折射率差很大,导致光斑非常小,常见的工艺是220nm高,450nm-500nm宽,



2.jpg


耦合的方式,无非就是端面耦合,垂直耦合,或者是这些耦合方式的变形。

最简单的方式,加透镜,利用透镜的会聚作用将光束聚焦,但这种方式也很难,就是一方面设备的精度要求特别高,才能找到准确焦点,其次是生产上工艺要固定,比如用胶水,一挪动产生位移,耦合的光很可能就没有了。再者还有高低温变化呢,这些材料在冷热交替中,产生位移。

Y5T9,现在已经没有了的Kaiam早些年用mems和杠杆来调透镜



3.jpg


双透镜Y5T42,在生产时,可以节约时间,俩透镜中间是平行光,一个透镜主要兼顾光纤,另一个透镜主要兼顾硅光芯片,方便一些。



4.jpg


前俩方案的主要劣势,透镜需要增加成本和空间,我们用硅光芯片,业内不都说是小尺寸低成本么,如果用了高成本和大空间的配件,那也没什么优势的样子。

锥形光纤应运而生,Y3T128,Y4T312,光纤前端拉锥,烧结成球面,不用透镜,压缩光场且有聚焦作用,硅光芯片呢做SSC的模斑转换,目前工艺氮化硅居多,(工艺流程 合订本第602页,第77页),氮化硅的折射率较低,模斑可以大一些,就容易和锥形光纤耦合了。只是氮化硅做厚和精度的控制比较难



5.jpg


类似锥形光纤压缩光场作用,但不需要拉锥,就是利用小模场直径的光纤,合订本第224页,



6.jpg


再一个,就是既不用折磨光纤,也不用模斑转换,就用厚硅技术,把硅波导直接从0.3微米,扩大10倍以上,耦合很容易,难的是厚硅波导里面是多模,需要额外处理滤除高阶模式,Y5T152,  Y7T232,Rockley等厂



7.jpg


也可以做过渡波导板,来做和硅光芯片做倏逝波耦合,与普通光纤做传统的V型槽对接耦合。合订本第673页,以及Y7T41, Y7T36,Y7T168,(过渡基板的波导成型工艺,合订本第592到598页) IBM等厂



8.jpg


以前的SSC过渡,一般是单层氮化硅,后来做多层的越来越多,比如Y7T104,Y7T35,Y7T144,用多层材料,氮化硅、氮氧化硅、多晶硅等等吧,把光斑做多次扩束,扩到与普通光纤的波导一个数量级,降低耦合损耗。新飞通、Intel、Finisar(II-VI)等厂的工艺



9.jpg


逐层扩斑,既可以向上扩,当然可以向下扩,思路在Y7T52



10.jpg


下图与上俩图的区别,在于上图的多层扩斑,波长材料在垂直方向是没有间隔的,光约束高折射率材料里,下图是不连续的多层,合订本的150页,扩斑后的光,并不在高折射率的氮化硅里,而是被间隔的氮化硅约束在中间的氧化硅中,耦合损耗很低,思科的工艺



11.jpg


把光约束在氧化硅,扩大模斑的技术,还有悬空波导,合订本第639页,Inphi  Y7T132、旭创等厂,



12.jpg


上图的悬空氧化硅,用需要四周都悬空,那要结构稳定,就得做雕花间隔镂空设计,但硅波导不在硅光芯片的边缘,还有一种是板式悬空,不需要做雕花工艺,利用的是硅波导的Taper在悬空波导边缘,Y7T142,Ranovus等厂



13.jpg


还有日系一些厂家,把悬空波导,用离子风吹起来,做垂直耦合,方便wafer级测试,降低成产成本,工艺解析在合订本的第159页



14.jpg


垂直耦合,最常见的还是用垂直耦合光栅,合订本的566页,第472页,第439页,第87页,第100页,以及Y7T134,Y7T56, Y7T50, Y7T46,等,Luxtera、Sicoya、Acacia等厂



15.jpg


垂直耦合光栅,主要的问题是波长敏感,范围窄,其他都还好。

有些场景就可以用45度光反射面来解决,比如合订本474页做测试工艺,第84页做产品工艺。



16.jpg


难点在于光会发散,需要外置透镜,又陷入前边用透镜的纠结,合订本第534页,用凹面反射镜,起到光路转换,以及聚焦作用。引入另一个难点,就是灰度刻蚀。



17.jpg


业内还有一种方式,是打印技术, 比如Y5T71产品,自打印技术在合订本的第155页,外部机器打印技术在Y5T105等等。



18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