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集2020第14页-19页,写光模块中探测器结构演变,在APD中要实现了吸收层与雪崩层的分离。
合集2020第399页,写为什么雪崩电场要设置在击穿电压附近
今天再补充几句,把这个关系理一理。
光模块用的APD
吸收层和雪崩层可以不分离么? 也就是用一种材料同时进行光吸收和雪崩效应两个功能。可以
那为什么要分离?
因为吸收层,要容易吸收(光纤通信波段)的光,常常需要一个低电压,而大多数雪崩效应又工作在高电压下,二者大多数不兼容,需要分离后各自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设计。
反过来的疑问就是,如果强行不分离,吸收层可以高电压下工作么?很难,吸收层要容易吸收光,需要很容易被击穿的材料体系才行,很弱的能量就能把材料的外层电子拽下来,吸收层又很薄,因为厚了就很难提高探测器速率,弱电场,薄层,意味着电压必须要小才行。
小电压下,弱电场,在材料很容易被光的能量破坏外层电子,这么弱的材料还得保持在不被反向电压击穿。反向电压的电场只负责收集光生载流子。
想象一下就是桌上有兵乓球,光的能量,就是我们吹气的能量,把兵乓球吹下去,能吹下去多少,这就是响应度,用于评估肺活量。 选择乒乓球,是人吹起能吹的动,为什么不选铁蛋,就是因为吹不动。
外加的反偏电压,就是大自然的风,选择吹兵乓球,那么就需要选择环境,不能在室外的大风天气进行这个活动,选在室内可控的外界风量才行。
InGaAs就是兵乓球,InP就是铁蛋,光的能量就是我们吹的那口气,外加电压就是大自然的风。
吸收层的材料,只能选弱电场,小电压。
就是雪崩效应可以在小电压下工作吗?可以
那为什么不选择在小电压下工作呢?因为不可控。
雪崩效应要在接近击穿电压,但又不能达到击穿电压,时才能激发出较大的雪崩增益。所以常常有把雪崩电压设置在0.9Vbr,0.95Vbr的说法,Vbr就是击穿电压。
小击穿电压,只要控制雪崩层的厚度,一样可以实现较大的雪崩电场,或者选择弱电场即可雪崩的材料也行,产业选择较大电压,是因为两个条件。
比如,我们要把雪崩电压设置在0.95Vbr, 现在有两个选择,一个是Vbr=1V,另一个是Vbr=40V。
两个条件是
第一:Vbr是一个随温度漂移的参数,并不是确定的值。
第二:我们光模块给出的电压,是一个带有纹波的电压,并不是理想电压。
加入Vbr=1V,那么雪崩电压需要控制在0.95x1=0.95V,当光模块给出的电压略有变化,要么≥1V,材料击穿失效了。要么是0.92V、0.9V等等,雪崩增益降低了,达不到我们的灵敏度。
给的这个雪崩电压,需要小心翼翼的控制。
即使现在小心翼翼的给出了一个精确的电压值,光模块的温度略波动了一下,探测器的Vbr跟着也漂了,我们刚才设置的那个值,没用了,需要重新调整,精确的调整。
可如果选择了一个Vbr=40V的设计,那么雪崩电压就可设置在0.95x40=38V,那么留给我们的0.9Vbr-1Vbr的空间就很大,即使雪崩电压略微变化了零点几个伏特,不会引起探测器失效,也不会引起增益巨大变化而导致探测器灵敏度劣化。
即使光模块的内部或外部温度略有变化,Vbr略有偏移,由于我们的雪崩电压点距离Vbr的绝对值有2V,也给了足够的保护,不至于被击穿。
雪崩电压要高一些,更符合产业的需求。
吸收层的电压要低一些,也是一样,更符合产业需求。
这样就慢慢的,APD型的探测器逐步就把吸收电场和雪崩电场分开考虑,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体系。
并不是说低电压就不能产生雪崩效应,也不是说吸收层和雪崩层不能共用,只是说,这样起不到更好的效果。
虽然APD的吸收层和雪崩层分开选材和设计,但大多数这两层是串联结构,外界只需两个电极。只有 少数厂家才把吸收层和雪崩层的电极分别引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