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周六是光器件封装与可靠性议题,继续分析一下咱行业各个公司的一些封装结构和特点。
看一个2022年光迅公开的专利,在探测器的塑封结构中加入了陶瓷插芯和陶瓷套筒。
这是一个从Tocan到ROSA封装的一段工艺,
发射端TO到TOSA的单模封装,几乎不用PEI塑料,
但探测器TO到ROSA封装,则有些使用PEI,有些则不用,光迅这个技术是从PEI ROSA演变而来。
那就先说ROSA用PEI的原因。
单模光模块,TO到OSA的发射与接收,光路看起来是一个可逆过程,但是要求差异非常大。
对发射端而言,需要把光聚焦在光纤的纤芯内,换个方向来看,单模的普通光纤的纤芯约9微米直径,这意味着耦合(+后期的热膨胀系数变化)要让光的焦点保持在±4μm内。
TO是气密结构,材料有可伐合金,硅酸盐玻璃/硬玻璃/钼玻璃等,配合TO帽如果采用低成本的不锈钢,这高低温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焦点的相对偏移,这几乎已经让光模块的功率难以保持在一个小范围内,如果采用胶粘/PEI的速率的话,55ppm/℃的一个巨大膨胀系数,会让发射端的光的汇聚焦点偏移之大,大到无法正常通信了。
更何况,光纤和陶瓷插芯/陶瓷套筒之间,就有“吞吐”效应,产生自位移,在5月份的GR468解读可靠性专题里,聊过这件事。
发射端不能用PEI塑料封装和胶粘工艺,但一些接收端可以使用,“一些”
低速探测器,光敏面较大,只要聚焦后的光落入探测器的光敏面内就行,光敏面的大小与垂直结构的探测器的PN结电容相关,要提高速率就要降低RC常数,将要降低结电容,看起来光敏面变小了,焦点落入光敏面内的冗余量也变的更小了。
一些接收端可以用PEI塑料,是PEI的膨胀系数很大,但在低速探测器的影响不大,几十个微米的直径,偏离一点对性能不影响的。
对探测器而言,可以采用金属套筒和陶瓷插芯、陶瓷套筒...., 不过成本比塑料要高很多。
采用一次性可模压成型的塑料PEI材料,低成本,且勉强可以满足要求。这也成了行业里常见的探测器封装形式。
到了高速探测器依然采用这种结构就不行了,高速的探测器有两个难处,一个难处是光敏面变小,二个难处是线路中对噪声的容忍度越来越低,尤其是PAM4
噪声的来源,一部分是原发噪声,比如芯片的热噪声,激光器的辐射底噪,另一部分是反射信号叠加在原信号上产生的“回波”噪声
光迅这个结构就是在PEI的塑料内插入一段陶瓷套筒和陶瓷插芯,用PEI比金属要便宜,插入陶瓷插芯夹持的毛细光纤,对抗反射能力提高,只要光敏面略偏移,将反射光路偏离出毛细纤芯外即可,可参考2022合集上第384页对探测器光敏面反射波的示意图。
其次陶瓷相比较PEI,是刚性体,不易形变,对于高速探测器保持小光敏面的聚焦和焦点的稳定性,都有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