硅光集成成为光模块近几年来的热门词汇。光模块的目的是光电信号的转换,而硅是一种材料,且并不是一个唯一可选的材料体系,那么为什么硅光会成为热门,就很有意思。
硅原本是做电路的好材料,(合集2022下第353-355页,第一个硅基集成电路。)这个技术在第一根光纤之前,在第一个激光器发明之前,就已经有了的技术。
后来,通信的发展1970s后转向光纤通信为主要技术路线,当时的光学波导材料集中在“玻璃”领域,部分研究的石英。
石英和玻璃都是二氧化硅,晶体分布的二氧化硅叫石英,“准”晶体分布的二氧化硅叫玻璃,“准”晶体分布,是宏观固态,但微观是液态的原子分布状态。
第一个集成光学,也是70年代末提出的,用PLC的玻璃波导制作集成光学,(2022合集上第436-438页)。但是玻璃做波导可以,各种无源光学可以制作,也能做一点低速的调制器。
早期光模块中的各种光学器件
激光器,单模通信波段用InP, 多模波段可选GaAs,在各自应用范围,几乎具有不可替代性。
探测器,主要是InGaAs/InP
外调制器,主要是铌酸锂材料。电吸收调制器可以选择InP。
无源波导,可以用玻璃、硅基氧化硅PLC、硅基氮氧化硅等材料。
从1990s,硅作为光学集成的一个初步概念开始了学术探讨,硅可以做波导,虽然没有玻璃那么透明,但至少能用。 硅上结合锗,可能用作探测器,硅用热光作用,也能调制,硅和锗结合,似乎也可以改变能带,希望能实现发光。
2005年左右,相干通信具备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的条件,市场有需求,对于光学集成也有了需求和产业化基础。
硅基氧化硅,可以集成各种无源波导,用在相干模块接收端的混频器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2010年前后的混频器采用这种方案的就很多家。
但硅基氧化硅的PLC,很难集成有源器件。比如激光器、探测器和调制器
铌酸锂可以把相干通信的IQ调制器(包含4个MZ调制结构)做成一个单芯片,但是铌酸锂只适合调制器,不适合其他功能单元。
InP作为一个集成光学平台,性能是最佳的。既可以做激光器、又可以做探测器,且是可选技术路线中性能最好的。还可以勉强做波导,InP作为波导而言,损耗很大,不如硅基氧化硅PLC,但至少能做。InP做调制器,光学带宽不如铌酸锂,可但是InP是半导体调制器,体积很小,是铌酸锂的三分之一,做小之后的射频性能(电学性能)很好,能达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最佳适配,反而能适用于高速相干光模块。
InP,很好的激光器材料、探测器材料、比较好的探测器材料,以及凑合着可用的波导材料,总算能把集成平台搭建起来了。
InP的最大弱点是,它的晶圆是化合物晶圆,常用的是小片,2吋、3吋、4吋..,3吋晶圆上大约能做200个IQ调制器,单位成本很高。并且化合物半导体,制作的这些个器件的各自故障率还都挺高,计算了良率,多功能单元集成后,单位成本更高了。
所以,InP的现状是,虽然能集成IQ调制器、可调谐激光器、混频器和探测器,但是产业界并不选择全集成,而是选择一部分集成,比如混频器和探测器一起,还是分成两到三个功能芯片来做后期组装。
硅也是一个可选的集成平台
硅可以做波导,透明度不是太好,且温度吸收很大,凑合能用。导致各种损耗非常大。
硅可以结合锗可以做探测器,暗电流和响应度这些性能比不上InP材料,但也算凑合能用。
硅早期用热光原理做调制器,速率不高,后来用了等离子色散效应,也就是借助半导体材料掺杂后的载流子浓度间接产生调制效果,能实现相对高的调制速率,硅的调制器比InP和铌酸锂的尺寸都小一些,虽然硅的光学调制带宽是最差的,可由于能做小,射频带宽相对较好,综合起来看,硅高速调制器能满足目前主流应用的带宽需求。
硅做激光器,具有天然的劣势,需要借助InP基的增益材料来提供光源。借助的材料,可以是分立元件,也可以wafer键合在硅片上,也可以芯片贴装在硅片上,还可以选择性外延生长在硅片上。
硅光集成,在无源波导的性能上,不如氧化硅波导,氮化硅波导,氮氧化硅波导,在有源器件上,不如铌酸锂,不如InP,这是性能劣势。
硅光有俩好处,一个好处是晶圆很大,8吋、12吋的硅片在集成电路的工艺体系很成熟,在集成光学工艺路线上也在逐步成熟,具有未来降成本的潜力。另一个好处是,硅光可以结合其他材料。
硅做无源器件不好,波导损耗大、温漂系数大,那就借助其他材料,比如氧化硅、氮化硅、氮氧化硅,可以做SSC光斑扩大,降低耦合损耗,可以制作MUX/DeMux,降低温漂系数。
硅做激光器,是劣势,但目前有技术条件可实现硅基三五族的异质集成。产业界也将光模块的激光器独立,比如CPO的ELSFP激光器光源单独成模块,光模块内不需要激光器,只保留调制器即可。这两个技术的实现,对于硅作为光模块的光学集成平台,是很有利的。
硅做调制器,现在也有了硅基薄膜铌酸锂做调制器等等。
有了这些条件,硅光集成在产业的权衡下,在特定领域特定需求时,成为性价比的最优选择。但在另一些领域,硅光就不是最佳选择,(合集2022下第472-477页,硅光并不适合PON的需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