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着昨天继续聊,Intel使用的双偏振IM-DD目的是降低成本。ALOE今年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案,略归类在一起分析。
相干光模块的优点是灵敏度很好,劣势是成本很高
所以几个厂家针对传统的IM-DD与传统相干模块之间,找到一个性能略好于IM-DD,成本低于传统相干模块。
比如,Acacia,采用简单激光器,做简化低成本1.6T相干模块,前边写过了。华为采用相干bidi非窄线宽方案做以太网低成本相干,以及简化ONU的低成本相干PON,Intel采用双偏振大容量低成本IM-DD或无DSP O波段低成本相干....
ALOE在讨论采用DP IM-DD的方案,就是昨天Intel的那个思路,有一组数据挺好的,整理一下。
对于1.6T的10km传输,可选4x400G相干,或者是4x4x100G IM-DD,如果都采用硅光集成的话,在相干模块中灵敏度很好,-19dBm,比IM-DD的-7dBm,好很多。
但是这些好不容易得来的灵敏度优势,并没有用来降低发射端功率,而是被内部的调制器等光学器件消耗掉了。
换句话说,无论是IM-DD还是相干,都需要发射端功率17dBm,都是传输10km,但是相干更贵。
在另一个角度来看,相干模块也在尽量减少DSP的成本,但是依然还需要在DSP电域处理偏振分离以及色散补偿等功能,如果采用了硅光集成,那么利用集成光学,IM-DD的这种低成本方案,且可以充分利用集成光学的特点实现光域的解偏振和色散补偿。
基于MZ级联来自动跟踪偏振态,可以降低电芯片的成本,Y9T129 Intel低成本自动偏振跟踪
在光域通过MZ级联方式,进行简单的色散补偿,也可以将此功能从电域转到光域处理,直至降低DSP成本或完全取消。
6月17号,做OFC解析,5月14号是硅光集成的解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