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9T250,写了腾讯的400G光模块基于MZ调制器结构,可降低40%成本硅光集成设计思路。
除此之外,他家还提出一个叫做“模数分板”的策略。
所谓的模数分板,就是模拟电路的设计与光学部分独立,另一部分基于数字DSP算法的部分也单独设计,二者分离。
主推这个思路的封博,在早前博创工作期间,就是涉及硅光芯片以及基于硅光集成芯片的光模块的两段分离式PCB组合结构。
有相对的技术延续性,腾讯的模拟部分与数字部分分离,需要一个“标准化”定义的企业内部规格。
起到的作用,咱们行业老生常谈的一个词“降本增效”,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,提高效率主要是节约时间成本。
从市场角度来看,服务器的云化导致数据中心的流量增加比传统的接入、城域、骨干的流量更大,
市场大,对成本就更敏感,
增速快,对迭代速度就要求更快
AI的增速,比传统数据中心的增速更更快,Y9T251 AI的胖树拓扑对光模块要求的变化,市场更大,增速更快,那么对于成本(时间成本、物料成本)就更为敏感。
模数分板,这种策略,在一定意义上是支持快速+低成本的迭代规律的。并且,快速迭代,对产业而言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。
比如,基于AI的应用,除了看起来光模块的市场更为巨大的美好前景,还有如何提高可靠性,如何降低功耗,如何降低时延,这些具体的技术层面。
比如LPO的提法,LPO取消了DSP,首先降低时延是肯定的,其次降低约一半功耗,这也是肯定的,第三由于降低功耗,光模块的内部温度降低,对与光模块中首当其冲的激光器而言提高可靠性,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,毕竟咱们光通信行业的老百姓都知道,激光器高温导致失效率剧增这个残酷并客观存在的规律,失效率是温度的指数关系。
LPO有这么多的好处,可但是,性能也会有所牺牲,在[性能]与[成本/功耗/可靠性]这两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权衡过程中,其实产业是比较矛盾的。
在直接取消DSP的LPO方案,传统有DSP的目前方案之间,产业里也有一些想法,比如用用CDR,CDR导致模拟信号无法线性传递,不属于LPO的范畴,比如Tx端不用DSP,Rx端采用DSP的1/2方案,比如Tx/Rx都用DSP,但简化其内部功能的Lite方案....等等等等
在性价比之间,极限拉扯
模数分板,其实在这种产业部署早期多种混叠方案交叉并用的时代,也具有快速支持产业落地的便利性。
模数分板,有优势也有劣势,就是PCB的分离,是电信号的分离,恰恰现在光模块最大的难题也是电信号。为什么提LPO、CPO啊,就是因为交换机系统与光模块的电信号互联在高频下的各种损耗。
模数分板的电信号分离,同样劣势也是来源于此,高频电信号传输的趋肤效应的高频低频损耗的差异,高低频电信号的射频折射率(介电常数)的差异导致的时延,键合点阻抗突变导致的电磁波回波产生的多径干扰,键合金丝的寄生电感,导致的谐振频点的干扰.....
所以,是否选择模数分板,本质也是性价比的权衡。这也是腾讯选择400G BR4降低光模块规格的其中一个因素。
明天下午,有三个小时,我会聊一下光模块里的硅光集成的工艺特点,这是光模块1/8的内容,以前聊过光模块本身的调制格式,发展趋势,光学的InP、TFLN、SiPh、GaAs等等材料特性,这次的重点是硅光,也包括与其他体系的区别。
可详询我同事181405176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