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elestial AI是一个初创公司,投资人包括AMD、Samsung、IMEC等厂,目的是通过高密度大带宽的硅光集成技术支持AI场景下HDM等芯片之间的高速互联,2024OFC的时候公布了一些技术细节。
提到了调制器的方案,用EAM电吸收调制器,并且对比了目前硅光集成主流方案的MZ和微环MRM方案的各种优缺点,当然他家自己的论述是以阐述自家优点为主。
采用硅光集成技术的EAM,有一些厂家在做,Celestial AI呢,吸收区长度是49.6μm长度
Celestial AI在OFC的对比,没有工作波长这个事情,因为是劣势。速率这个事情呢,提的比较笼统,因为他家的调制速率不高。
我就闲聊几句吧
MZM和微环,这两个调制器是目前量产的硅光集成主要的两大类方案,和EAM相比,MZM和微环都可以用纯硅来做。
EAM,需要硅之外的吸收材料,如锗,锗硅合金,或者是三五族的InGaAsP等材料,这带来的一个问题,就是晶格不匹配导致的可靠性隐患。
Celestial AI的投资人有IMEC,看一下这些年IMEC对锗硅材料的可靠性分析
关于速率,目前用于AI场景的800G、1.6T模块的单通道速率在100G、200G的时代,基于100G是已经全面市场化的速率,研究和探讨的是200G的电吸收调制。
基于硅光的MZ、微环等调制器,以及三五族的电吸收调制器,都集中在100G产业化,200G Demo阶段待产业化。
Celestial AI选择的硅锗的电吸收调制器,曾经的Rockley也在几年前做到了每通道100Gbps
Y7T232 Rockley的400G、800G、CPO硅光芯片
功耗这个事情呢,按照纰漏的细节,并不算很低,调制器能耗2.4pj/bit,不含激光器。能耗低主要是bit率没上去。
波长是个大事情,只能工作L波段,而目前的AI场景下的光模块的工作波长集中在O波段,这是低色散波段。
典型的锗单晶做吸收,由于锗的元素单一不可调,吸收边界在1600nm,所以调制器的工作波长也需要在L波段,这对于产业而言,是需要打破已有的部署标准的。
IMEC后来尝试用锗硅合金来替代锗,将EAM的波长迁移到O波段,由于晶格不匹配,需要缓冲层,也存在可靠性风险增大的趋势。
Juniper(已被收购)和NTT则选择了用InGaAsP来将EAM的波长调整到O波段。
锗的晶格比硅大
InGaAsP的晶格比锗还大
就是为了迁就波长的迁移,引入更多的失配导致的风险。
小结一下
电吸收调制器,比MZ调制器小一些,比微环调制器大一些
锗硅电吸收调制器,很难用纯硅实现,MZ和微环调制可以用纯硅制造,纯硅方案具有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优势。
锗硅电吸收调制器,通信窗口与目前的AI场景不适配,需要重建产业链的共识,迁移波长。目前光模块用到的EML,就是包括了InP系的电吸收调制器,工作波长可调,O波段,C波段,均可。
锗硅电吸收调制器,可以和锗硅探测器,共用同一套工艺平台,这是优势。
速率和单位能耗,Nvidia在2023年也有这个芯片间互联的结构
Y10T82 NVIDA:AI场景对硅光模块的要求,希望能耗能降低到1.5pj/bit,这个1.5不是调制器能耗,而是收发总体能耗。
过个几年,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方案的落地情况吧,时间是很好的维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