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前天的一个留言
能不能介绍下偏振的原理以及哪些器件偏振相关性比较强,为什么?以及如何去偏?
当时简单回答了一下,说过两天画个图解释解释。~~,今天补坑。
光有两个偏振,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中的“波动”是在不同方向可以波动的。偏振的区分,在不同材料里,叫法不一样。
有些场合叫p光s光,有些场合叫TE、TM,有些场合叫o光e光
比如人,有两种性别,(~~~,别抬扛啊,这只表达了我的观点,有些人非说有几十种~~~~)
在大多数的时候,咱们会说“所有人”今天下午集合去做什么什么事情。但是有些场合是需要区分的,比如公司安排体检,那么就需要区分,因为检测的项目不一样了。
光模块里的光也是一样,在不需要区分的场合,我们统称为光,在需要区分的场合,按照场景不同,分别称呼就行。
举个例子,在需要区分偏振时,不同场合,叫法不一样。
两个偏振的特点是,两个偏振是正交的(互相垂直),两个偏振分别与波动方向也是正交的(互相垂直),也用生活里的事物举个例子,洗衣机有“洗衣球”,蓝色/绿色/红色,任意两个颜色的平面,都是垂直的。
咱们的光纤通信,光纤的方向,知道了波动方向,剩下的就是两个偏振态了。
偏振在普通光纤里传输的时候,是随机变化的。但是依然保持了偏振之间的相互垂直。就类似洗衣球在洗衣机里随机滚动,但没有改变他们的正交垂直状态。
偏振敏感,或者叫偏振相关,当你希望偏振无关时,那么些许的偏振相关就不愿意接受。
举个例子,妇女能顶半边天,额,公司给优秀员工升职加薪,站在员工的角度是希望“偏振无关”的,但是总有少数的人或公司,暗戳戳的给一些女同志或男同志有差异性的升职机会。
那么在需要偏振相关的场景,比如相干模块,需要在不同偏振态上调制信号,那么需要非常清晰的界定偏振,不要混乱。如刚才说的女生宿舍,那么就只允许女生上楼,要严格控制男性上楼的比例。怎么说是控制比例而非完全杜绝呢? 比如遇到火灾,消防员灭火更重要,是吧。
在偏振相关的场景,两个偏振态的比例越大越好,通常用偏振消光比来做表示,比如偏振消光比30dB,两个偏振态的比例是1000:1
在偏振无关的场景,则两个偏振态的比例越一致越好,最好是1:1
为什么在偏振无关的场景里,出现了偏振相关呢?
比如普通光纤,是圆型细长丝。可但是,在生产时,在布纤时,有些情况会压扁一点。
就像天天喝的奶茶,吸管是按照圆管设计的,可保不齐就有不圆的管子,保不齐有人给它捏扁了。
如果光纤就是光信号的流通管道的话,就会导致DGD,Y10T172 偏振模色散、DGD、差分群时延
当然,还有些器件是设计的偏振敏感,比如保偏光纤,非给它里边横一个应力区,实现了偏振敏感,或者叫偏振相关。
还有些是应用时导致的偏振敏感,比如咱们的反射/透射的玻片,俩偏振态在在等效的入射面,微观的反射与透射角度出现分离。
角度越大,俩偏振越分的开。
这就是bidi、ZBlock、combo PON等元件里的“小角度”玻片为何叫降低倾斜角的原因,因为我们不希望偏振分离,那么角度越小,俩偏振的分离就越小。
还有些场景,是不得已的选择,比如硅光集成,比如薄膜铌酸锂,比如InP激光器等等等等。
有些(不是全部啊)偏振无关的场景,我们希望硅光集成可以偏振无关,恰恰硅的材料是可以实现偏振无关的,但是不得已啊,实现偏振无关,就需要复杂的工艺和较大的损耗。那么就出现了两大类是设计方向,一个方向是,我就是选偏振无关,牺牲其他性能来成全偏振。另一个方向就是我就选其他性能,比如大带宽,偏振这个事情呢,牺牲一下吧。
第一个方向,比如Rockley,调制器选择的是偏振不敏感的波导结构,厚硅结构,但是调制方式,调制速率,调制波长等设计总也做不好,后来就只做了Rx侧硅光集成,发射端选择普通的EML。
第二个方向,就是Intel、Marvell、旭创、光迅、Acacia等公司的薄硅技术,虽然偏振敏感,但是毕竟可以做到高速调制,高集成度,较低损耗等性能。
还有一些呢,是天生的偏振相关,比如铌酸锂,它的原子分布在不同的坐标轴上的密度是不一样的。
光的两个偏振态,穿过这个铌酸锂晶体时,呈现了不同的穿透能力
现在的薄膜铌酸锂,很多厂家选择X cut的切割方向,就是上图垂直切片后放倒平铺。
我们看一下截面,俩偏振的折射率不一样的。
再一个,弯曲对偏振有影响,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偏振态对待弯曲,视角不一样。不同偏振态的弯曲损耗细分也是有差异的。
刚才说的是如何区分偏振,那么如何来控制偏振也很重要,控制偏振,那么想让他偏振相关就相关,想不相关就可以不相关,是吧。
利用自有空间的旋转特性,来改变偏振
咱们知道光的波动速度,找好尺寸,就可以选出自己所需的偏振旋转的角度,让水平就水平,让垂直就垂直。
当然,这也很难,约等于用打高尔夫的手艺,大斯诺克的手艺,来让滚动的小球,在10米远处让其中一个面呈现“我们指定”的角度。
可以利用偏振片选出其中一个偏振,隔离器的起偏和检偏,都是这类偏振片。
法拉第片,是磁致旋光的原理,在磁场作用下,光的偏振逐渐旋转。法拉第片用在环形器、用在隔离器,用在旋光器,都可以。
Y10T189 旭创 CWDM4 BiDi紧凑型布局,这里用到环形器,里边有法拉第片。
法拉第片,经常要跟一个磁场,大多数是外部的永磁,如磁环/磁块。少部分场景用的是软磁,内部做磁化,但是呢也容易被消磁。
比如前一段写华为的光模块,通过法拉第片来实现偏振编织技术,降低四波混频。
偏振棱镜是咱们行业比较常见的元件,通过双折射晶体或者是布儒斯特角,来分离处两个偏振。
举个例子,相干模块里有一堆的棱镜
将其中偏振相关的部分拿出来看一下,接收端把我们收到的俩偏振分开,其中一个偏振旋转一下,形成俩TE水平偏振态进入的InP集成芯片。
发射端,InP集成芯片都是TE水平偏振态,(晶圆上的一层光学薄膜,刻意设计的TE工作。)把其中一个旋转一下,变成垂直,再和之前的水平偏振,组装在一起,这不就完成了“正交”分布么。
同理,Y10T141 Nubis 1.6T 线性直驱高密度光I/O,用双折射晶体实现的偏振分离,偏振集合。
所以经常看到偏振分集这个概念,咱们能把偏振分开,也能旋转,还能集合,在集成光学设计里就十分方便了
集成光学的偏振分离,方案非常非常的多,比如二维光栅
在垂直入射的两个偏振态,蓝色向左走,红色向右走,二者自然就分开了。
还可以利用MMI,利用MZ结构等,实现偏振控制
解释一下,偏振分集的理念,比如咱一个信号,就是家里一个家具,能量有水平的,也有垂直的。
如果在一个特殊场合,偏振敏感了,刚才说的硅光的波导结构,是吧
怎么办?拆啊,把偏振拆开,刚才提到了很多拆偏振的技术,
之后,旋转,发射的IQ调制器,旋转之后调制信号,接收端的DGD补偿旋转之后控制延时,都可以的。
事情处理完后,再把偏振组装在一起,就是一个完美信号,妥妥的。
在偏振敏感的结构里,实现偏振不敏感,就类似于虽然硅的波导结构偏振敏感(偏振相关),但是我作为一个整体设计,可以达到偏振无关的目的。这就是去偏。
在偏振相关结构里实现偏振无关,是刚才提到的事情。
还有一个是逆向的,在偏振无关结构里实现偏振相关,
这就是偏振跟踪,比如相干下沉用到的相干Bidi的概念,在一个偏振无关的结构里,就是收到的信号是随机偏振,偏振无关,但是经过偏振跟踪和实时旋转,进入到调制器时,可以达到偏振相关。
最后说一下,偏振与时延,光如果细分偏振态时,俩偏振态的实时波动速度有可能不同,比如学生体育考试,女生考800米,男生考1000米,这就是考虑了不同的速度。
比如咱们的硅波导,铌酸锂波导,保偏光纤等,不同偏振态的等效折射率不一样,波动速度不一样,这就会在传输一段距离后,俩偏振出现了时延。
对于时延,有两种处理方式
一种是,设计偏振不敏感结构,让俩偏振态以同样的速度波动,这是OFC2024提到的GlobalFoundries的波导结构。
另一种是,在偏振敏感的结构里,让俩偏振传输不同的距离,对齐传输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