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019年开始,跟踪写了不少50GPON的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用于50GPON的芯片技术、光器件封装等产业案例。
周六是汇总OFC,每年呢ITU也会在OFC更新一下PON的标准化进展,而现在的ITU-T SG15 Q2的很多编辑是中国产业界的,有中电信中移动等运营商,华为中兴烽火(中信科)设备商的人...
略写几个字,更新一下PON的进展
2024年年底,有一丢丢50GPON的集采,量不大,但意味着进入商用部署周期。所以,也有厂家把2025当做50GPON的商用元年。
都行,都是开头。
2024年,50GPON的市场规模很小,几乎可以忽略。按一些市场分析结构的预测,
2025年,50GPON的产业规模不足1亿美元,约占据整个PON市场的10%以上。
2027年以及2028年,50GPON的年市场规模都会超过7亿美元,50GPON在整个PON市场的规模占比超过50%。
2029年,50GPON的年市场规模低于7亿美元。
50GPON已经开始商用,产业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不降低技术条件的前提下降低成本。
而下一代PON按照8-10年的代际周期推算的话,预计在2033年启动VHSPON。
2025年是对VHSPON,也就是超高速PON选择一个合适的技术方向,按照产业对标准制定的节奏来看,2026或2027年启动标准化制定过程,2030年发布标准,然后进入产业技术成熟化过程,可满足2033年的部署节点的需求。
今年在OFC,华为一方面作为ITU-T标准组织的重要参与者,对PON标准进展做了报告,还针对下一代技术做了实验。
对于50GPON之后的超高速PON,也就是VHSPON,
首选方案是兼容代际演进的IMDD基于TDM复用的突发方式,依然采用NRZ格式。这种方式,低成本,但技术压力很大。
另一种方案是技术优势非常明显的相干PON,速率与链路预算都不成问题,但如何突发,如何实现OLT与ONU的网络控制等等,是传统相干没遇到的新问题。
基于IMDD方案,如果按照x4的发展路线,2.5G、10G、40/50G之后应该发展到200Gbps。
直接上单通道200G,这带宽越大,灵敏度越差,很难实现-24dBm的灵敏度指标需求。
即使像华为今年做的实验2x100G的方案,要满足-24dBm的灵敏度需求,压力依然十分的大。
IMDD很难满足高速通信的通道功率预算,而相干技术则非常容易满足,200Gbps的相干接收,产业给出的灵敏度数据在-29到-34dBm不等,都比IMDD的灵敏度要好很多。
只是相干接收技术如何用于PON,尤其是ONU侧分布在不同用户家里,如何在接收端稳定干涉,降低用户之间的串扰,等一系列问题,需要去解决。
相干PON虽然有灵敏度优势,但也有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,同时也面临成本压力与产业压力。
一旦在2025-2030年之间,IMDD的200G PON在不断技术优化进程中,可以满足产业部署的技术指标的要求,那么IMDD就是产业默认的首选方案,相干PON可用于产业部署的竞争压力就更大了。